【事件回放】
云南昆明五华区城市综合执法局局长乔兵接受采访时表示,怕被报复白天不敢带妻儿出门。“见到我老婆的朋友,我都不敢说自己是城管。”乔兵说,对家人的歉意不是最难过的,最难过的是人们不理解城管的工作,认为“坏事都让城管干了”。“一些摊贩被查处后,会盯上执法人员,家住哪个小区哪栋楼、门牌号都弄得一清二楚。我有一段时间,天黑之前都不敢和老婆、孩子一起出门,就怕他们来报复。”(据《乌鲁木齐晚报》)
【 网民声音】
社会的悲哀
顺德城市网主编:当一个社会的心态缺乏起码的理解与宽容时,这个社会将一事无成,没有完美之事却不得不面对苛责时,试问还有谁有勇气做事?
在水另一方 Sky :在城市建设之初就没有考虑底层摊贩的利益,建设过程中又对这部分人赶尽杀绝,这本身是一个决策失误,城管只是工具而已。
笑看 333: 这种现象已是存在多年的社会常态,在目前条件下无解。
燎原 112010 :畸形的职业,畸形的道德。正当维持次序,理性维持次序,还用那么害怕么,还有那么多恨城管的吗?
不要把“城管”妖魔化
江财国际:不要把城管这个职位妖魔化,同时部分城管也需要提升自身素质。
wzy811 :城管也是制度的受害者,但是受害最深的还是普通市民。人民总有一天会认清制度的缺陷,但在此之前一定会有一些无辜者受害。只能希望人能更多地理性看待问题了。
亦步易:苦差事,得罪人的事到谁头上都不得劲呀。其实,越是难办的事,越要认真做,如何做好是业内应该考虑的问题,如何真正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羽书心情:管理的与被管理的本应是和谐共处的,可走到这一步,值得执法者深思!
建议
海天砺剑 : 城市管理乱象丛生,各种矛盾相互纠结,管理者有苦难言,被管理者怨声载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恐怕还是要从法治上下功夫。
【媒体声音】
矛盾根源何在?
四川在线:谁让城管局长大白天不敢出门
毋庸讳言,现如今的城管形象确实不是很好。什么打人啦、砸摊啦,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但从本质上来看,城管实际上也是受害者,是不合理城市管理制度的牺牲品。正常的人,谁也不愿意天天冲锋陷阵跟弱势群体作对,吃苦受累还挨骂,让老婆孩子也跟着担惊受怕。
荆楚网:过度负重的城管模式当如何缓解
再看城管面临的三难:一是罚款难。罚不出好秩序但又不得不罚,特别是刚刚开摆的摊点,遇上 50 块钱也拿不出来,怎么罚?二是招高素质人才难。为何常曝协管打人,更多在于人才素质问题。在大城市里 1500 元的应得工资,实得工资 1100 元能招什么样的人才?三是“引摊入市”难。也正因为三难,才有城管执法者现今的处境,更有白天甚至不敢带妻儿出门的担心。而欲解决城管难,最需要的是城管与摊贩间平等的对话相互的理解,更需要得到来自政府、社会、公众、舆论的大力支持。
四川新闻网:城管局长不敢带妻儿出门是不是矫情?
城管与执法对象矛盾冲突的根源在哪里?在我看来,除了部分城管执法者作风粗暴、部分执法对象不守法以外,城管部门执法权力泛化是重要原因。从城管体制来看,城管部门无所不管。可以这么说,没有哪一个部门的权力像城管这样集中,如此密集地与基层百姓打交道。执法权力过于集中,与执法对象密切接触,矛盾扩大,权力失控在所难免。
反思城市管理模式
广州日报:城管“倒苦水”别不当回事
我们对城管局长“倒苦水”不能当作笑话听,更不能挖苦、讥讽。作为相关部门应对城管局长“倒苦水”进行一系列反思。例如以罚代管的方式是否适应现代城市的管理模式?现在有的城市城管局就是“罚款局”,这种以罚代管的管理方式显然与文明管理、规范管理格格不入,也不是城市管理的长久之计。
金羊网:如何才能还城管局长一方宁静?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笔者相信,是矛盾,就都有调解的办法,只要双方站在平等的立场,互相尊重,互敬互爱。城管和小摊贩之间的也不例外。在法国,街头摊贩也是受到政府严管的,可他们的摊主却没有这样的“苦大仇深”。因为,在法国,小摊证照办理非常便捷,只要符合法规,经营者足不出户,便可办好一切手续。法国是把小摊小贩当作“服务对象”,而不是“整治对象”。
城管当回归“服务”的本位
华西都市报:何以宽慰一位失落的城管局长?
何以去宽慰一位失落的城管局长?何以不再令城管人员感觉“高危”?乔兵的难解之惑,值得整个社会来应答。宏观意义上看,答案其实就摆在那里:城管队伍虽然并未获得明确的法律授权,但承担着巨大的社会管理任务,也因此成为诸多矛盾的集结点。它本质上只是一种协调机构,却在现实中充当许多棘手社会难题的强制执法者。要让城管形象走出口水与被妖魔化,长远论之,要令其实现从执法管理到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型。当城管不再负累过重过多的社会管理职能,它所招致的暴力与责备当会相应减少。
新京报:城管局长“喊苦”应该怨谁
即便是现在的城市管理制度,也没有教唆城管队员去打砸摊贩,殴打老人和妇女,恰恰相反,公开的管理规定莫不强调规范执法。之所以一再出现畸变,根源仍在于城管在具体的执法行为中往往逾越边界,侵犯摊贩的合法权益。因此,城管局长的当务之急,不是要求民众多一些理解和配合,而是应该更加严格地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管好队伍。
【新华网“舆情在线“编辑点评】
形形色色的城管新闻让公众对这个岗位有了强烈的负面印象。近年来,城管也为了改变这一形象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柔性执法、女性执法、研究生执法、眼神执法……但是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本来是服务人民、造福城市的岗位,为何最终与市民“水火不容”?“以罚代管”的城市管理模式使得城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走向了相互对立的两端,暴力和矛盾由此产生。城市发展应寻求文明管理与规范管理的模式,管理者应回归“服务”的工作本位,妖魔化的“城管”岗位才能真正走出阴霾,成为造福城市、服务民众的城市守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