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舆情(9月27日):“揭短生活会”,何妨常态化?

2013-09-27 15:42:45 hsx

    据新华网“舆情在线”监测系统显示,今日最热新闻事件是“教授提议建廉政特区:让一部分地区先廉洁起来”,微博最热话题为“李某某案一审获刑十年将上诉”,新华网发展论坛“李双江:家里出了大事 我现在非常不好”为最热网帖,“李某某被判 10 年重刑是梦鸽愚蠢所害”则为最热博文。

    一、   热点舆情数据

    二、热点话题观点辑要

    □ 最高法 : 诽谤信息转发 500 次入罪不是打击转发者   党报:惩谣意在保护!

    新华网 26 日消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后,对于规范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出现对执法过程中存在个别偏失现象的质疑。最高法有关人士表示,最高法已经对地方法院进行指导,将进一步统一执法标准,规范执法行为。根据司法先例,“打击的是信息的捏造者、发布者,而不是转发者。”

    周光权教授:“两高”根据利用网络实施的相关犯罪的发展态势,及时出台《解释》,为准确、严厉打击相关网络犯罪提供了具体、明确的法律标尺。这一司法解释清楚地表明网络空间虽是公共意见的表达场所,但在该场所的所有言论都必须受法律约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司法解释的出台,有助于准确定罪量刑,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岳运生律师:未来应该高度警惕和防止一种情况的出现,即一些基层执法部门片面解读司法解释,甚至把司法解释当作打击报复、谋取私利的工具,这就会导致“歪嘴和尚念坏了好经”的出现,严重影响司法解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人民日报》:网络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司法解释出台只是这项工程中的一部分。此外,还要综合运用行政处罚、民事责任追究等其他惩治措施。解释的实施,给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治理中,政府部门应正视网络,主动作为,及时、全面地公开政务信息,进而有效地预防和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与蔓延。

    □ 河北省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互“揭短”   媒体:宜常态化!

    新华网报道, 23 日至 25 日在河北省委常委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河北省书记与省长带头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常委称,有时调研就像演下基层电视剧,事先有脚本,事中有导演,事后露露脸。常委写了检查材料,多数人数易其稿,最多的修改 29 稿。有人感慨自己越写越深入、越出汗,几次想流泪。

    新华网:如何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把各级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开出实效呢?这需要遵循“三不”原则,即:不留情面,不带“私货”,不走过场。只有不留情面,才能触及“灵魂”;只有不带“私货”,才能在批评中达到团结提高的目的;只有不走过场,才能出成果见实效。

    《人民日报》: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当然,批评要实事求是,切忌从个人亲疏、利害出发看事待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贵在一个“实”字。所追求的是并肩奋斗的真团结;而不是口是心非的假团结。有顾大局的担当,有敢于揭短亮丑的勇气,有维护班子团结的觉悟,就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

    东方网:河北省委常委的民主生活会开了个好头。但愿官员互相“揭短”能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这不仅能及时帮助和挽救有缺点或错误的干部,更能使党内生活健康正常起来,从而带动全社会风清气正。

    □ 维也纳金色大厅被指成国人“镀金大厅”   舆论:镀“金”热伤了谁?

    新华网报道,近日,中国艺术团体频登维也纳金色大厅,给钱就能演出的消息引起热议。有统计显示,仅仅今年前 8 个月,就有 133 个国内团体在那里演出。有媒体对此报道称,被国人视为“音乐圣殿”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已经“沦陷”成为中国演员的“镀金大厅”。至此,有舆论质疑:国内团体去金色大厅镀金,到底花的谁的钱?

    《南方日报》:金色大厅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镀金”之所,这对于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的国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欺骗和玩弄。金色大厅的商业行为无可厚非,但将其作为“世界音乐圣殿”来热炒,中国文艺团体过度追求来此“镀金”无疑值得深刻反思。中国优秀的演出和文化走出国门是世界趋势,但不能是自我设定标准,自我肯定赞扬,自我定义成功。否则,极富中国特色的“到金色大厅去”只会令人发噱。

    网民“罗晓星”:说到底,“金色大厅”的迷思被打破,受伤的不是这座音乐殿堂,而是被蒙在鼓里的中国民众,更是一直想要走出去的中国文化。要真正使中华文化瑰宝成为跨国文化交流中的硬通货,靠的必须是高水准的演出质量。那种封闭在一堆虚假荣耀里的自我迷醉,以及用钱砸出来的文化输出,只会让中华文化蒙尘。

    □ 地方政府囤地 助推地王不断   舆论:土地出让制度求变!

    央视 26 日报道,近日,有关地王的报道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北京地王、上海地王、一日三地王”,推动着房价上涨的预期。专家称,目前全国 30% 到 40% 的土地被地方政府囤起来了,地王是地方政府推出来的。国土部官员表示,要切实地稳定土地市场,加大高价地的防范力度。

    证券时报网:地方政府囤地,没有任何成本以及风险,并美其名曰“储备用地”。相比较之下,房地产企业一旦竞买到地块,反而却有囤地成本。显然,原本为了控制地价而生的土地储备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走样,正因为地方政府能够垄断土地市场,从中强势取得巨额价值。如此一来“面粉”价格被推高,“面包”价格也自然水涨船高。

    中证网:地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地王对土地市场乃至房地产市场长远发展的透支、对价格机制的歪曲。土地市场关键是要建立公平健康的、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只有结合财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自身的作用完善土地出让制度才能治标又治本,进而维护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 南宁拟出台“不让座可拒载”法规   舆论:公权力强制让座难治本

    《京华时报》报道,近日,广西南宁市法制办公室发布《南宁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稿》规定,乘客应当有序乘车,遇有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时,应当主动让座。如果乘客违反此条规定,“经劝阻拒不改正的,驾驶员、乘务员可以拒绝为其提供营运服务”。至此,有舆论质疑:公权力强制让座是否涉嫌违法?

    中国网:公交让座,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从初衷来看,“不让座就拒绝服务”,是对不让座行为的惩罚,以此倒逼人们遵守公共道德。但是,这个规定未必能取得实效,更难以医治根本。让座本是一种道德行为,且乘客购买了车票,就该享有乘车的权利。若司机不开车,必然会影响其他乘客的正常出行。在倡导让座的事情上,奖励和引导才是上策。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关方面应该加大对主动让座等文明行为的宣传和引导。

    红网:强制让座是以正义之名戕害同等权益者的正当权益。同老、弱、病、残、孕者一样,拒绝让座者也拥有占座权。以“拒绝为其提供营运服务”相威胁,其客观结果是以正义之名剥夺了一部分人的正当权益,剥夺了他们享用社会公共服务的平等权益,弱势群体的权益需要保障,可另一部分公民的正当平等权益也不能受戕害。利用公权力强制让座的做法,同样有滥用职权的负面现实客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