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舆情在线”监测系统显示,今日最热新闻事件是“院士携网友试吃转基因玉米”,微博最热话题为“东京申奥成功”,新华网发展论坛“网民制定 15 条降房价对策引媒体关注”为最热网帖,“谁给了腐败官员欺骗中国总理的胆”则为最热博文。
一、 热点舆情数据
二、热点话题观点辑要
□广西 30 多名小学生撑竹筏上学 求学之路岂能“出没风波里”?
《北京青年报》 8 日报道,广西省藤县陈平村小学陈山分校是藤县古龙镇陈平小学的一个教学点,有 30 多名学生的家与学校之间隔着一座中型水库。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这 30 多名孩子都得自己撑着竹筏,渡过约 500 米的水面去上学。当地教育局为孩子们配备了救生衣,要求一旦遇上大风大雨天气,就通知孩子不用来上课。
荆楚网:撑竹筏上学用形象的方式戳破了教育的泡沫。在条件优异的城市,撑竹筏可以是一次拓展培训,夹藏其间的是欢声笑语;而在一些偏僻的乡村,撑竹筏上学仅仅是一种无奈。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情景绝非广西才有,更多的没有被曝光的求学窘境可能还不为人知。倘若上学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还何谈教育强国,何谈祖国的花朵和未来?
《钱江晚报》:孩子们自撑竹筏上学的“冷”意,带给人的观感,绝无半点诗意,只有脊背发冷的寒心。“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该仅仅是写在纸面的口号,而应落实在教育扶贫行动中。 30 多年里眼看着孩子们“出没风波里”而无动于衷,若无媒体披露,恐怕教育局等政府部门还会一直处在“失明”中。上学路的安全问题,早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漠视还是重视,体现的是执政的良心。
□ “中国人均 8 瓶输液量”引关注 舆论:过度医疗利益链急需斩断
据人民网报道,目前,一则“中国人均 8 瓶的输液量将发达国家抛在身后”的消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事实上,输液超过一定程度,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并且可能让患者产生耐药性。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 39 万以上,其中,约有 20 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红网: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人均 8 瓶输液量”的“吊瓶大国”,一面是患者医学常识匮乏,另一面是医生被经济利益绑架。而被经济利益绑架的医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便民众对于输液的危害认识不足,医生却对此清楚无疑。在“输液依赖”这件事上,医生完全拥有自由裁量权。在实际行医时,出于利益关系,不少医生会倾向于给病人输液。更有甚者,还会额外再多开一些药,以增加利益空间。
网民“李光金”:医生的用药指针,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诊断病情,依病的轻重用药。二是考虑用药背后的经济利益。这既有医院下达给科室的任务,也有部分人是私下拿了医药代表给的回扣。三是顾及自己的名声。有的医生追求医人神速,下猛药、重药,好药到病除。而不管出于那种原因。政府在治理医院、医生的“利益行医”时,都应严惩严办。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普及民众医学常识,为民众掌握基本的医疗常识提供更多渠道。
□丁书苗涉非法经营和行贿被公诉 媒体:深入反腐当破“内外同盟”!
新华网消息,记者 7 日获悉,就山西女商人丁书苗(又名丁羽心)涉嫌非法经营罪和行贿罪一案,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已提起公诉。北京市二中院于今年 7 月受理此案,并将择期开庭审理。此前,丁书苗女儿侯军霞等 5 人因涉嫌非法经营罪于今年 4 月受审,该案至今尚未宣判。
《新京报》:当权力未被完全关进笼子里时,权钱交易便有了空间,一端是贪官难填的欲壑,一端是贪官喂养的“影子傀儡”。而贪官的“钱奴”,正是寄生在这病态土壤上的产物。“钱奴”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反腐的挑战。要将其及早揪出,还须构筑对“官商勾兑”零容忍的法治氛围,对“潜伏”的违法行径形成更强效的制衡。否则,那么,像丁书苗这种大大小小的“钱奴”,就不可能绝迹。
光明网:在愈加严厉的反腐风潮之下,官员直接或者间接行贿受贿都已受到较严的监管。而依靠独立性较强的公司,通过不断给予利益而将其培养成影子傀儡,则成为绝佳途径:方式更隐蔽,胃口更放大,必要时可金蝉脱壳。要建立完善的反腐机制,首先就要应对当下不法官商勾结的新情况,探讨其法律上的权责界定,形成具体有效的应对机制。不妨以丁书苗案为例,找出打击和防范影子傀儡腐败的有效途径。
□浙江 15 环保局长应市民邀请下河游泳 网民:换条河敢游吗?
《钱江晚报》报道,数月前微博上此起彼伏的“请局长下河游泳”呼声终于等到回音。近日,浙江金华市副市长、兰溪市委书记以及金华各县市区、衢州市龙游县的环保局正副局长 15 人,与 1000 多名市民一起参加了“保护母亲河,畅游兰江”活动。媒体评论,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环保部门需枕戈待旦,未雨绸缪,读懂“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中的深切民意。
《新京报》:兰江是当地最重要的一条河,水质改善后可以说达到“样板河”的标准,但环保局长们,决不应该满足于治好一条“样板河”、每年来游两趟,他们辖区的其他河流能不能游泳,也需要回答。当然,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是有自信、有担当、敢负责的举动。这 15 名局长开了个头,但全国千千万万条河流,还需要更多的环保局长敢于下去“游两圈”。
齐鲁网:是否恪尽职守,依法履行保护环境之职,见证监管者的责任与良心。监管部门要从频发的污染事件中亡羊补牢,祭出铁律,铁腕执法,对威胁民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污染事件,一查到底。同时要结合新刑法对污染环境罪的修正实施,联合监察、司法部门对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以及失职官员祭出重典,严肃追责。让懈怠的官员多“呛几口水”,才能倒逼其敬畏规则,积极行使保护环境之责。
□公车装 GPS 防滥用 网民:治标不治本
新华网 8 日报道,为治理公车违规使用,山东省章丘市给所有公车统一安装车载 GPS 卫星定位监控系统,并将 50 余个大型饭店和景点纳入监管区域,公车一旦进入,监控系统将自动接收车载 GPS 报警提示,确保公车在阳光下运行。
网民“甘小雨”:政府部门给公车装 GPS ,其初衷值得称赞,但要说如此便能杜绝公车私用,未免就有些一厢情愿了。 GPS 充其量只能帮助掌握公车的行踪,但依然解决不了监督和惩处中的难题,比如谁来监管,如何惩处。平心而论,对公车私用滥用, GPS 的作用充其量也就是解决了“看到”的问题,要想彻底杜绝公车腐败,需要政府部门晒出家底,为社会公众的监督创造条件,拿出大刀阔斧的改革决心。
网民“左崇年”:仅靠一个 GPS 治理公车违规使用是困难的,目前来看,它只能作为一个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整套公车监管和问责机制 , 用刚性的制度遏制公车在一切公务用途之外的“私奔”行为。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处罚力度,一旦发现违规使用行为 , 就在新闻媒体公开曝光 , 并且实行经济处罚,追究领导连带责任。如此,公车使用才会更加科学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