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伤童案频发背后的社会失序

2013-09-05 09:03:38 hsx

  ■电讯评论

  日前,备受关注的山西临汾“8·24”男童被挖眼案有了新进展。警方综合侦查调查和刑事技术DNA检验结果认定,6岁受害男童斌斌的伯母张某系该案犯罪嫌疑人,其动机疑为老人赡养问题。斌斌的父母与张某一家共同赡养瘫痪的老父亲,两家曾因赡养问题发生过矛盾。8月30日,张某已在自家院内跳井自杀。

  斌斌双眼被挖的新闻刚传出时,很多人还曾以为他是非法器官买卖的受害者,结果这起触目惊心的恶性伤童事件,竟源于家庭纠纷。按照常理,斌斌这个年纪的孩子应是被大人精心呵护的对象,可他在现实中却变成了成人恩怨的牺牲品。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用暴力手段残害儿童的行为都必须被谴责和惩处,因为它已经洞穿正常社会的人伦底线。

  然而,只要检索媒体报道就不难发现,类似的暴力伤童案并不鲜见,仅今年就发生过好几起:3月,吉林一男子盗车后将车内婴儿埋入雪中致死;7月,北京一男子与人发生停车纠纷后将对方的女婴摔死;7月,河南一警察酗酒后将路人的婴儿当场摔昏;前不久,黑龙江出生仅56天的女婴被父亲扎了数根钢针……

  所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都能击中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让人顿生恻隐之心。每当出现一例暴力伤童事件,很多人都会探究导致这些悲剧的原因,比如现代人普遍敬畏生命的意识,再比如人们越来越容易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动怒。但在我看来,这些分析其实共同指向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社会失序和人心失序。

  要检验一个社会的机体是否健康,非常核心的一项指标,就是看人们遵循公序良俗的程度。比如,不伤孩子,就是人类文明最起码的一条底线。文明社会的人,会将保护孩子作为一项理所应当的共识,但在一个社会失序的环境中,人们会轻而易举地将暴力加诸无辜的孩子。至于他们施暴的原因,往往并非什么深仇大恨,有时仅仅只是因为言语不和,甚至纯粹只为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无辜的孩子频频成为暴力行径的受害者,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视为一种预警信号。这种反常现象说明,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心态和思维习惯,并冲击那些维系社会秩序的文明共识和伦理底线。如果陌生的路人可能在下一秒变为施暴者,如果连朝夕相处的亲人也能因不足挂齿的纠纷而举起屠刀,我们的安全感以及我们对良善社会的预期,恐怕将无处安放。

  应对暴力伤童案频发的问题,筑牢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围墙固然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失序和人心失序的修复。毕竟,法律只是一个社会的最后准则和行为底线,而我们对良善社会的预期必然在底线之上。只有让公序良俗成为规制我们言行的尺度,重申人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让那些郁积在心中的不公平感、被剥夺感等负面情绪有效得到纾解,最终才能避免它们暴力伤害的方式呈现。(易艳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