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10 月 19 日,有消费者发微博投诉,购买的 1.5L 桶装光明纯鲜牛奶出现蓝色的固体颗粒物。光明乳业回应称是加工时摩擦出的塑料瓶盖颗粒。至于产品是否召回、颗粒物的最终鉴定结果以及是否对人体有害等,则只字未提。
此前,光明乳业曾于 9 月 28 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道歉信,称“要正视问题,勇于改进”,要成立质量安全监督小组,建立问责制、一票否决制、长效监控机制、强化全员责任意识等六项整改措施。没想到,一月不到,道歉和整改仍不能阻止质量事故的再次发生。
半年六上“黑榜”
从今年 6 月至今,光明乳业问题频发, 5 个月接连曝出 6 次产品质量问题。
今年 6 月 15 日,安徽颍上县两所小学部分学生在食用光明乳业配送的牛奶后出现呕吐等不适症状。
6 月 27 日下午,有市民发微博称,用光明优倍牛奶调出的紫薯呈现出蓝色。据悉,光明优倍奶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碱水,该批次“问题牛奶”流入市场。当天,光明乳业在其官网发布声明称,已在第一时间将渗入清洗用食品级碱水的优倍牛奶产品召回。
7 月初,广州市工商局公布 2012 年第二季度第二次流通环节乳制品及含乳食品抽样检验情况,光明乳业旗下光明奶油以及 50% 减脂芝士片两产品因被查出菌落总数超标而遭曝光。
9 月 8 日,光明小口瓶鲜奶口感出现酸败情况,经初步分析,光明乳业确实存在酸败现象,而且异味严重,从而造成“酸败门”事件。光明乳业随后在官网向消费者致歉。
9 月 17 日,北京市民范先生购买光明牌“小小光明宝宝奶酪 ( 宝宝杯 ) ”,发现配料中含有卫生部规定禁放的乳矿物盐。随后,光明乳业发布声明表示,宝宝杯没有安全问题,并在全国下架该款食品。
10 月 19 日,有消费者发微博投诉,购买的 1.5L 桶装光明纯鲜牛奶出现蓝色的固体颗粒物。光明乳业回应称为加工时摩擦出的塑料瓶盖颗粒,目前已调整完毕。(据 新华网)
【媒体声音】
砸了自家招牌 伤了消费者的心
东方网: " 光明乳业 ", 可别自砸了品牌
须知,打造一个经久不衰的品牌,树起消费者信得过的口碑,是需花费多少艰辛努力,由市场的认可、信誉的积淀,一刻也不可马虎、松懈。而要毁了品牌,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自作自受之外,恐怕没有外力可以得逞。“光明”陷入“质量门”难以自拔,无论什么解释,都不能掩饰其在管理上的塞责、失位和缺陷。
东方网:光明乳业 , 你拿什么让消费者放心 ?
我们不得不怀疑光明乳业在严重事故后的行政追问和问责。光明乳业承诺,建立对主要负责人的问责制,实行年度考核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如今,在 5 个月内 6 次被曝质量问题,我们不仅没有看到“否决”主要领导当月的工资或奖金,更没有看到“否决”主要领导的职位。不仅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光明乳业的高管薪酬还在逐步增长,如此问责,不出质量问题也很难。
光明网:光明乳业不“光明”,质量问题寒人心
作为一个有着 50 多年发展历程的龙头乳业企业为何在短短 5 个月内,连续曝出 6 次质量问题,虽然光明乳业就近期连续发生的多起产品质量事件向全国消费者进行了道歉。但道歉似乎仍不能阻止其质量事故的再次发生,这不得不让消费者质疑:光明乳业质量问题何时休 ?
问题何在 ?
新华网:光明乳业不“光明” 乳品企业靠何立身?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虽说食品安全很难实现“零风险”,但公众和监管部门应该对此类事件“零容忍”,从源头上进行保障。一方面监管部门需加强不定期的突击抽检,及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应加强自检,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尽量降低风险和事故发生率。
经济参考报:光明乳业“ 6 连错”质量问题何时休
产品质量终究还得靠企业自律,因为优质安全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这也是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要义所在。诚实守信是企业立身和发展的基石,应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只有善待消费者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而缺乏担当和责任的企业,必定难有发展前景。
检察日报:光明乳业为何长时间带病作业?
7 月 20 日光明乳业公布事故调查结果并道歉后,有网友为光明的真诚喝彩, 9 月 28 日光明再次道歉后消费者沉默了,当 10 月 19 日事件再发时,还有多少消费者的信赖可以消费 ?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公众生命健康。在轰动全国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之后,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加大了对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行政查处和司法打击力度。 2011 年最高法公布了 4 起危害食品安全典型案件,这些血的教训都再次让我们敲响食品安全责任大于天的警钟。
中国青年报:光明乳业屡触食品安全红线 到底问题何在?
作为外行,消费者或许不能确定该产品到底有没有问题,可是,监管部门在哪里?内含禁放物乳矿物盐的光明牌“宝宝奶酪”在市场消费 3 年时间,监管者为何不闻不问?如果光明牌“宝宝奶酪”不是把国家规定的禁放物明目张胆写在包装上,不知道这款食品还要在市场上存在多久。毕竟消费者能力有限,他们不可能拿所有食品去检测,而我们的有关部门却连印在包装上的禁放物乳矿物盐都没有看到,又怎能发现其他问题食品?
【网民声音】
道歉有啥用,为何不改?!
永州不死鸟:积极认错,死不悔改。
小妖 Casilli :这年头,只致歉无改进的企业太多了。很多企业致歉信不用打草稿,脱口就出!
加大处罚力度
有风长吟:对这种企业我们能做的就是打死不买它的产品!政府部门该做的是严格地监管、重重地处罚,对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实行一出问题就终身禁止其再从事这个行业。
达爱燕:之所以频现质量门,无非是商家犯罪成本太低,试着跟香港似的,出现质量问题就罚你个倾家荡产、锒铛入狱,就不信还没改善。
耿浓浓的旅行图:这样的企业负责人还在位置,不出各种质量问题就怪了。因为负责人是不用负责的人嘛。
光明啊,为何自我毁灭?
麦琪 yly :光明,自我毁灭模式已启动。
喜悦之海:到底是“光明”乳业还是“黑暗”乳品?!
新闻 24h :食品安全关乎你我他每一个人,无视食品安全的企业,即使再有历史,对于屡犯的,应该遭到人们的唾弃,受到市场的淘汰,三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你不把食品安全放在心里,消费者就不把你放在心里
拿什么拯救你,国产乳企
冰山上的飞旋:吃的喝的都出问题,是质量问题还是我们夸大了质量问题?
LL 小资情调: 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时至今日到底对食品安全还能信任多少?
Jackie 的王国:消费者表示“感情很受伤”。在伊利、蒙牛纷纷出事之后,本还对光明抱有一丝希望,期盼它能异军突起,在摇摇欲坠的行业中坚持下去……明天该选择喝什么呢 ?
-Yan 宴:吃东西好担忧啊!要我们买块田自己种?归园田居去?这些企业肿么这么没良心啊!
益多财富:国产乳制品什么时候才能让大家吃到放心奶呢?
【新华网“舆情在线”编辑点评】
乳制品的质量无非依赖于两个方面的保障:一是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另一个就是乳制品行业和乳企自身的良心和自律。 5 个月接连曝出的 6 次产品质量问题让光明乳业五十年积累的品牌形象毁于一旦。事故之后,除了条件反射式的“道歉”,企业更应该深刻思考:在这个关系着全社会的良心行业,我们究竟放了多少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