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热议“农民工司令部”搬离广东

2012-03-28 10:14:59 kanjz

●南方日报记者 丁建庭

  昨日,南方日报推出大型调查性报道《走读广东》,开篇文章《“农民工司令部”将战略转移》独家报道了“张全收计划把原来设在深圳的公司总部搬迁到河南郑州”的消息。该报道昨日被各大新闻网站纷纷转载,吸引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网上调查显示,有半数网友不希望“农民工司令部”搬离广东。但是,多位产业经济学者和三农问题专家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这对广东来说是好事情,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这正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半数不希望“战略转移”

  昨日,南方日报通过南方报网和@南方日报推出名为“‘农民工司令部’该不该搬离广东”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有半数网友不希望“农民工司令部”搬离广东,有三成网友表示支持,有两成网友表示无所谓。

  许多反对搬迁的网友都表示“较之内地,珠三角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算是比较好的了”。在东莞工作的网友@胡克001就表示:“自己在东莞已经工作了5年,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在这里不愁找不到工作,许多企业都普遍缺工,就业机会有许多,关键看你知不知道、愿不愿意干”。

  许多支持搬迁的网友则认为“珠三角生活成本高、压力大,买不起房子没归属感,更希望回家乡工作”。在广州工作的网友@莉莉lily就跟帖说:“在广州压力太大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搬到了粤西北地区,总是担心自己有一天要失业,结果婚不敢结,孩子不敢生,年龄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想回家乡工作。”

  也有许多网友表示“是否搬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农民工是否有利”,网友@廼眼看世界就认为:“只要是能为广大农民兄弟谋福利的,都应该支持,不要计较形式。”网友@时事看台也跟帖说:“到适合自己的地方,虽然迫不得已但也未必不可,祝福农民工兄弟!”

  农民工代表

  工资水平决定“在哪里工作”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多位正在或者曾经在珠三角工作的农民工,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收入、不同的遭遇让他们对于去留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是,他们普遍都比较看重“工资有多高”,这个评价标准直接决定了“在哪里工作”;而“农民工司令部”的搬离与否,他们并不关心。

  作为第一代农民工的老王来自湖南邵阳,现在在一个大型小区门口从事搬运、收废品的工作,月收入两千多元。他告诉记者,自己来广州打工已经15年了,他很满意自己的生活,并且早已把妻子、儿子、儿媳带到了广州打工。他认为,广州工作的机会比家乡多得多,挣得也多,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吃苦,他表示自己没想过要回家乡工作。

  曾在深圳工作过的张大龙,20岁,来自河南南阳,去年一年换了10个工作,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最短的3天,最长的3个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还年轻,就想多跑跑多看看,哪里工资高就去哪里工作。让他颇感骄傲的是“去年挣了1万多,基本上都是最后3个月在福州的一家公司挣的,一个月5000多”。他认为,在哪里工作都有机会,就看哪里工资高,不管离家有多远。

  在郑州富士康工作的周晶晶,来自河南驻马店,曾在张全收那里接受过培训,后来在东莞一家电子厂工作了两年。她告诉记者,在东莞工作的最后一年,企业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少,工厂又不让加班,收入是越来越低,最后索性就回到河南,正好赶上富士康招工,工资不比广东低,且离家近,同事之间也分外亲切。她还告诉记者,她许多原来的同事都离开了广东,有的去了长三角,有的回家乡工作了。

  专家学者

  广东更吸引新型高素质劳力

  昨日下午,记者还采访了多位产业经济学者和三农问题专家,他们认为“农民工司令部”计划搬离表明了农民工流向正在发生变化,“这对广东来说是好事情,这正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南方民间智库副主席、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认为,“农民工司令部”计划搬离广东只具有符号意义,是农民工流向的最新反映。他认为,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好事情,产业转型升级到了内地,有利于区域均衡发展,同时对减少春运压力、避免家庭分离、克服留守儿童难题等也有积极意义。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教授认为:“这正是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梯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表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开始向中国转移,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同时吸引了许多内地农民工去广东打工。2008年金融危机后,广东通过“双转移”、“腾笼换鸟”等举措推进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许多企业转移到了粤西北和内地城市,劳动力也必然会向这些城市转移。他认为,这一劳动力流动趋势对广东来说也是好事,“说明产业转型升级见效了,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显现了”。

  广东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认为,随着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广东更需要一些新型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是个挑战。

  “因为全国各地都在抓转型升级,这部分劳动力是抢手货,各地都在抢,而广东并没有多大优势。”丁立指出,广东必须率先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比如户籍改革、外来工子女入学改革等,给予这些人“广东国民待遇”,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才有可能吸引这部分人来广州工作。